
《文学评论卷》导言
(节选)
俞兆平
“历史行进,文脉依然。”
这是我在第二个十年厦门文学评论卷导言中的结语。
俯仰之间,第三个十年(2004-2013)又流逝而去。在这个十年中,文学边缘化的趋势虽未加剧,但像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风光却难再现。或许可以说,文学洗却铅华,回归本色。其实儒家所赋予文学那种“途之事父,远之事君”的功能,乃至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的重负,都有点自翊,有点自慰。文学就是文学,它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大结构中的一环,生存大系统中的一脉而已,它仅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种精神审美需求而已,或许让它平平静静地依循自有的规律发展衍生,反而能闯出一派大境界来。
第三个十年,文学明显地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夹击。一是由市场经济引发的物欲诱惑与功利算计。物欲是人的本能需求,本无可非议,但膨胀到物欲横流,就对人文精神造成惨痛的冲击。林语堂发现,早在《礼记·乐记》的时代,国人就对“物至而人化物”的弊端音开始警觉,故有道家之超然。物欲的挛生兄弟是功利,当人的心态为物欲追求和功利算计所充塞时,人文精神自然就弱化而消隐,首当其冲者,则是文学了。二是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网络文体、娱乐游戏的世俗化审美观念的泛滥。当官能性、感觉性的审美享受占据主流地位时,纯粹文学、严肃文学也就被逐下神坛,要么孤芳自赏地萎谢,要么向影视类艺术献媚,要么当市场的奴隶等。文学的圣地,已为科技与经济所插足,显得错综杂乱,甚至五色迷离。
文人在这严峻的现实跟前,扮演什么角色?这是对恋于此道者的考验。值得骄傲的是,厦门文学群体在这十年的严峻考验中,不但没有彷徨,迷失方向,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向这一精神性的亮点聚拢。群众性的文学批评活动蓬勃兴起,是第三个十年不同于前两个十年的独特之处。
这一群体不再把文学当成进阶的敲门砖,也不把它变为功利的交换物,而是作为生存形态的有机构成成分,就像水和空气一样。
例如,厦门就有这么一批书痴,成天往大小书店里钻,每当淘到一本心仪的旧书或新书时,那股欢喜劲儿一点也不亚于“抱得美人归”。像何况、曾纪鑫、南宋(宋智明)、萧春雷、夏炜等,就是这痴中之痴,听说还有张云良、海中央等隐者,“大隐隐于市”,偶尔现真身。这批书痴在谢泳来厦大任教后,像是添了力道,痴迷之劲,更上一层。
嗜书、读书之后,就是评书。这十年厦门文学评论盛况非常,蔚为大观。据不完全统计,由市委宣传部或各区委宣传部和市文联、作协等联合举办的厦门作家作品研讨会有:“新世纪厦门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展望”、“厦门长篇小说新作研讨会”(对赖妙宽的《天堂没有路标》,吴尔芬的《九号房》,刘凉军的《锁侠》,高和的《妻祸》、《局长》、《后院》,张宇的《妖娆无边》和王建港的《炎黄大帝》等八部作品进行了研讨)、“文化大散文《保生大帝》作品研讨会”、“须一瓜长篇小说《太阳黑子》研讨会”(在北京召开)、“刘岸作品研讨会”、“林高《红尘作伴》研讨会”、“蔡鹤影《在诗歌的十字架上——鲁黎评传》作品研讨会”、“高云览诞辰百年作品学术研讨会”、“徐俊和作品研讨会”、“朱佩国长篇小说《双寺记》研讨会”、“陈仲义《现代诗:语言张力论》学术研讨会”(分别在武汉、北京召开)等。
与正式召开的这些研讨会相应的,是带有沙龙意趣的不定期的文学性聚会。在这方面,萧春雷独步在先,由他发起、主持的“《厦门晚报》文化沙龙”、“《厦门晚报》读书会”,至今已达百场之多。其后,由市作协与《厦门日报·海燕版》共同发起,在市文联华建大厦协会活动室举办的文学沙龙,亦有近十次。自2013年9月起,由市作协与市图书馆共同举办,王永盛具体操作的“厦门作家作品品读会”,迄今已品读了何况的《文园读书记》、李秋晁的《木棉流年》、高云览的《小城春秋》、庄维明的《老家厦门》、郑启五的《红月亮》、赖妙宽的《城里城外》、须一瓜的《白口罩》,以及“翔安作家新作品”等本土作家的多部作品。会议形式自由,论者各抒己见,有的妙语如珠,有的舌剑唇枪,品艺论文,尽兴而发,算是厦门文坛一道别致的风景线。
群体性的文学批评活动多与创作实践直接关联,而学术性的理论探索则是文学评论展开的另外一翼。后者指以厦门大学中文系、集美大学文学院为代表的教师们所撰写的学术论文,它在更深的理论层面上,显示了厦门文学评论群体的厚重与实力。这部分内容则在下一节结合对本卷论文的综述,予以论析。
因是作家协会的选本,故本卷设定的编辑方针为:偏重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理论分析与文本批评,纯粹的文学理论探索的文章适当收入,而涉及古代文学、外国文学、戏剧文学及艺术门类等的论文,暂不列入此卷编选范围。根据选用的论文,按其要义,大致分为以下五个专题。
其一,文学、美学理论探索。
排在头篇的是易中天的《盘点李泽厚》,其实他盘点的不是个人,而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段历程。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文化洗礼的,都摆脱不掉李泽厚的思想启蒙,从跪着崇拜到站起评点,老易为我们这一代人发了言,代表了我们的心声。老易现在声望亦如其名,但他没忘





最新评论